時間是教學中的關鍵變量。不過,通常時間都是規(guī)定好的,而不是我們討論確定的。要想做到有效率,我們需要至少考慮三個時間段,也就是全年的時間安排、一周的時間安排、一節(jié)課的時間安排:
時間是教學中的關鍵變量。不過,通常時間都是規(guī)定好的,而
不是我們討論確定的。要想做到有效率,我們需要至少考慮三個時間
段,也就是:
1.全年的時間安排。
2.一周的時間安排。
3.一節(jié)課的時間安排。
學校中,一年中時間的進展不會一成不變。一年中不同時間段工作的方法也不同。不同的事件決定了一學年的節(jié)奏—考試、假期、活動日、學校開放日、論文假期、課外工作計劃、公眾事件,例如公眾假期和慶祝,甚至是季節(jié)和光照的改變。很多都是事先知道的,那就需要提前做好準備。因此就沒有必要抱怨運動會擾亂了你的工作計劃,因為這個一開學就已經列到了工作年歷上,被已知的事件打擾只能證明你的計劃沒有做好。
【點擊圖片查看更多精彩內容】
很重要的一點是,不要讓預期的改變減慢學習的進程。例如我們會想“馬上要放假了”,然后就很容易將自己的腳步慢了下來。如果教師將最后一周浪費在娛樂活動上,例如播放DVD等,那么到時就不應該說沒有足夠的時間來講完所有內容,或者說時間不夠沒辦法將某些內容涵蓋到教學計劃中。“馬上要放假了”這句話意味著還沒有到假期呢。
學校中很少有人會意識到一周的時間安排也會讓活動有所不同。例如,我們都愿意上午上課,而不是下午上課。我發(fā)現一周三次的觀察非常有用。首先是校長,他根據數據顯示證明,學生在周四的表現是最差的。因此,前一天晚上睡個好覺,格外仔細地準備你的課程是一個很理智的推斷。第二個是“豐滿日”和“骨感日”。“豐滿日”指的是周一、周三和周五,它們有各自的特點。而“骨感日”僅僅是填充它們的縫隙。當然,我經常發(fā)現說服同事在“骨感日”里“增加內容”總是比較容易。第三就是認為一周的不同時間適合不同的活動。周一適合分析、思考、作出艱難的決定,周五似乎更適合創(chuàng)造性的、以人為中心的活動。
第三類時間,也就是一節(jié)課內的時間安排,將在下面予以詳細討論。
不管我們考慮的是哪一類時間范圍,我們都需要記住,有兩種概括的時間:客觀時間,由時鐘的不斷轉動來衡量,還有一種主觀時間,由我們的感覺來衡量。
我仍然建議我們用學生的眼光來看,11月的一個無聊的周一下午,一節(jié)毫無吸引力的課,學生從朝北的窗戶望出去,感覺時間似乎是停滯不前的。
本章的目的是幫助你從整體上控制時間,并能高效地運用課堂時間,產生良好的結果,尤其是有效地計劃課堂的以下方面:(a)一節(jié)課的開始,(b)一節(jié)課的結束和(c)作業(yè)的布置。